2022贵州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《语文》虚词解释:“则”

2022-08-11 00:00:00  来源:成人高考网

字号:

  《大学语文》大纲在“汉语基本知识”中提出的第二项要求为:“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、其、者、所、诸、焉、则、而、于、以、且、乃等的用法,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。”此项要求侧重于对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的掌握,下面分别作些介绍。

  “则”

  连词

  可以连接词、短语或句子,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。主要有:

  表示顺承接继关系,可酌情译为“就”、“于是”、“那么”等。例如:

  (1)既来之,则安之。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

  (2)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。(《寡人之於国也》

  (3)若弗与,则请除之,无生民心。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

  (4)抵暮,则前所受赠金者出。(《报刘一丈书》)

  表示逆向转折关系,可酌情译为“却”、“反倒”、“然而”、“但是”等。例如:

  (1)人死,则曰:“非我也,兵也。”(《寡人之於国也》

  (2)今取人则不然。(《谏逐客书》)

  (3)臣欲奉诏奔驰,则刘病日笃;欲苟顺私情,则告诉不许。(《陈情表》)

  (4)我则或一日而返焉,或二三日而返焉,或五六日而返焉,故彼岸终不可达也。(《论毅力》)

  (5)他植者则不然。(《种树郭橐驼传》)

  表示让步关系,可译为“虽然”、“倒是”等。例如:

  (1)美则美矣,抑臣亦有惧矣。(《国语。晋语九》)

  (2)善则善矣,未可以战也。(《国语。吴语》)

  (3)巧则巧矣,未尽善也。(《傅子。附录》)

相关推荐

© 温馨提示:本网信息来源网络,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。